吴仁宝答记者千难万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 
2019-03-13 03:48:33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吴仁宝答记者千难万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

最近我发表的所有文章,都特别强调了下面这段话:

实事求是、辩证法、螺旋上升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。

曼德拉指出:

我反复提醒大家,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,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。

普评制认为,人类社会所犯的一切严重错误都是世袭官僚制、终身官僚制、科举官僚制、普选官僚制、委任官僚制所造成的。 换句话说,我们所反对的是世袭制、终身制、普选制和官僚制,而不是因为这些制度而犯错误的个人、团体或种族。这里面当然包括政党、执政党。而

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实行真正负责任的民选民评制。也就是要把基层领导干部的评判罢免权交给被他们领导的普通群众——这样一种最带根本性的组织用人制度,也就是普评制,老百姓的普评制,而不是继续交给他们的上级领导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毛主席所说的:

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,一刻也不脱离群众;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,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;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;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。

《论联合政府》(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),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三卷第一零九五--一零九六页 只有这样

才能实现习近平关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主张。当然,首先要用家庭联户代表制或者走婚登记制建成家庭命运共同体,然后,才能建成国家命运共同体、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
以上都是老生常谈,另外,还有一句老生常谈:

在老百姓没有评判罢免权的情况下,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有可能出、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有可能出,而且是层出不穷!没有这么多鲜活的例证加以证明,你们说,我这老生常谈还能谈得下去吗?!!!可是,这鲜活的例证又是多么的令人痛心疾首啊!本不想多谈,但又不能不说。我一个退休老工人,仅仅是希望有一天,关键的少数能够看到、理解、落实这些老生常谈,救民众于水火。仅此而已,别无他求。

下面请看

吴仁宝答记者千难万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

融之友(2008-05-08 21:57:32)

回望“天下第一村”华西村30年屹立不倒,老书记吴仁宝坦言——

千难万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

本报特约《扬子晚报》记者 冯海青 谷岳飞

  华西村原来的面积是0.96平方公里,刚好是国土面积的千万分之一。在这块土地上,老书记吴仁宝苦心经营数十年,造就了一个极具标杆意义的农民乐土——“天下第一村”,吴仁宝本人也由此成为众人眼中的不老传奇。

  如果说当代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巨变是一个尚在延续的“大故事”,那么江阴的华西村就是其间人们不得不翻看的篇章。在这个篇章里,它有着足够精彩的曲折和悬念。一方面,人们艳羡并诧异这个苏南小村庄所取得的非凡经济成就;另一方面,人们更费解于数十年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中,华西村何以能屹立潮头。

  有关华西村所有的解读都必然指向那位老人——吴仁宝。

中国乡村特殊情境 “一日游遍全世界,你说稀奇不稀奇”

  4月上旬的平常一天,华西村民族宫大会堂坐了不少人,人们相互谈笑,不少戴着旅行社红帽子的游客,新奇地拿着相机在会堂内取景。10点半,吴仁宝准时拉开主席台的侧门,会场一下就安静了。老人不紧不慢地走至主席台中央,双手抱拳、一脸谦和地向台下人致意。等他在台中央一个小桌前坐定后,其旁一位一脸严肃的女孩开始致长长的欢迎辞:欢迎来自山西、湖北、浙江等地的考察团、欢迎某某某某旅行社,一刻钟前刚刚采访完吴仁宝的记者也在被欢迎之列。

  吴仁宝开始讲话,浓郁的江阴乡音经由麦克风放大后,依然难懂但感觉颇为悦耳。每当他一句话最后一个字尚未落音,旁边那女孩翻译的普通话便立刻响起。吴仁宝说得慷慨激昂、精彩生动,女孩翻译得一板一眼、神情始终不变。过去4年多以来,只要吴仁宝在家,每天上午10点半,两人总会出现在这里。

  出了大会堂你能看见华西村标志性建筑——金塔。华西村投资1.2亿元打造,金塔高98米,共7级17层,塔顶是一个金黄色的葫芦,据说“用3.5公斤黄金镀成”。如今,这样的金塔在华西已成了群。站在塔顶眺望,能看见南边成排的欧美风格别墅群,它们属于普通的华西村民。

  出金塔往北能看见一座山,山上蜿蜒着长城城墙,紧邻城楼的是山海关。巴黎的凯旋门、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和悉尼的歌剧院位于山脚,三者彼此相望。华西人这样歌唱:“早上在法国凯旋门口喝牛奶,中午到美国白宫去吃肯德基,晚上到澳大利亚吃海鲜,睡觉睡到英国伦敦皇宫里,一日游遍全世界,你说稀奇不稀奇。

  开着高档车的华西村民稳重、待人和气。但在村中主干道中央,他们却摆上了成排高大威猛的石狮,狮队有数百米之长,人走在其旁,能感到咄咄逼人气势。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华西的龙,龙头位于金塔附近,巨龙“昂首挺胸”。

种种反差很大的事物在这里杂糅在一起。这种乡土的传统和洋派的凯旋门、歌剧院、欧美别墅等组合在一起,构筑出开放时代一个中国乡村的特别情境。人们行走在其间,对三十年来的变化常有恍如隔世之感。

华西人经营策略 “领会中央政策,闷声发大财”

华西村,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最西边。华西人说,“穷够了”就是他们的历史。年纪大的人回忆,1961年刚建村时,他们是有名的贫困村、讨饭村。

  吴仁宝是华西村的第一任村支书,彼时的吴仁宝给群众留下的印象是“人很精明”,再无其他。让吴仁宝开始“思变”的源于一篇报道,报道对这位36岁的村支书吴仁宝促动很大。

吴仁宝带领群众向华西村的自然环境开战,平整散落分布的1300多块田地、调整40多条河沟等等,都是“硬功夫”。看见华西村不要命的干劲,周边村给华西村的外号也改变,由“吹牛大队”变成“做煞大队”(江阴土话,意思是干活干得太苦)。

同时,吴仁宝抽调了20人,在村里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。“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,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呢。”吴仁宝的大儿子吴协东说,“田里红旗飘飘、喇叭声声,检查的同志走了,我们转身也进了工厂。”

这是华西村的第一次转身,因为人多地少,在农业上用尽全力的吴仁宝没有看到前途,为了安排多余的劳动力以及“想富之心”,吴仁宝开始新的尝试。正是这个隐姓埋名的小五金厂,为华西村完成了百万利润,200多户社员全部住进新盖的瓦房。

1978年,华西村盖起了塑料纺织厂。上世纪80年代当分田到户、土地承包流行时,吴仁宝冒了句“领会中央政策,闷声发大财”,没有分田到户继续他的集体经济“副业”。

真正让华西村完成原始积累的是1992年。当年3月1日凌晨3点钟,也即小平南巡讲话公布的第二天,吴仁宝紧急召集党委开会,下达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:“借钱吃足”(钱借得越多越好、原材料吃得越多越好)。吴仁宝的第四个儿子、现任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回忆,父亲判断中国经济将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,因此华西村要集中所有血本,奋力抢占市场。

事实的发展果然对应了吴仁宝的判断。1992年3月11日,小平讲话正式传达后,全国掀起经济建设的高潮,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,一吨6000多元的铝锭,3个月就翻了三倍,涨到了1.8万多元,华西村从中获利可想而知。外界盛传“吴仁宝开了一个会,赚了一个亿。”

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,首创“村庄上市”的先例。2007年,华西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,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,上缴利税超过8亿元。随后,周围20个村相继并入华西,如今,“大华西村”的版图已扩展到30平方公里,人口达到3万多人,“天下第一村”名副其实。

吴仁宝交棒 “1970年代‘拼’,到1980年代才‘醒’”

多半时候,吴协恩称呼父亲为“老书记”,这让记者略感意外,吴仁宝的政治魅力似已超乎亲情之上。

科学种田典型、乡镇企业典型、扶贫先进典型、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以及最近的解放思想典型,尽管只上过几天私塾,但吴仁宝却能精准拿捏时代,屡屡先人一步。

如此背景之下,吴仁宝几十年政治生涯中的几次“波折”,反倒加重了他的神奇。

吴仁宝的第一次波折是在十年浩劫期间,他被挂上黑板批斗。二儿子吴协德被一伙造反派揪住打得鼻青脸肿回到家中,吴仁宝气得出门就要找造反派算账,但被妻子拉住。“父亲哭了,在我记忆中,这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。”吴协德回忆说。

其后,好强的吴仁宝在担任江阴县县委书记时,强力推行“三三制”:1/3干部下基层,1/3干部去调研,机关仅留1/3。后来,上级组织调他到苏州地区任农工部部长,但他却请求组织让他继续回到华西村。

对于自己的政治经历,吴仁宝概括为4个字:1950年代“听”、1960年代“顶”、1970年代“拼”,到1980年代才“醒”。

吴仁宝在连任第六、七、八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,第九届却意外落选。通过旁人的描述,看得出,三次波折对吴仁宝冲击不小,精明的吴仁宝从中吸收更多,以致其后当各个时期的“典型”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时,唯独他久久屹立不倒。

在华西村停放的若干高级轿车中,一辆赭色的老式卡迪拉克引人注目,那是20多年前禹作敏送给吴仁宝的礼物。1985年10月,吴仁宝慕名到大邱庄考察,和禹作敏一见如故,吴仁宝的低调谦虚,和飞扬跋扈的禹作敏相比,如同一名本分的学生。两人曾有这样的聊天:“我们要头脑清醒,要有自知之明,摆正自己的位置,敢于革自己的命,一步一步向现代企业家转变。”吴仁宝说着拉了拉禹作敏的手,“这些话也是对我自己说的,我们共勉吧!”

2003年7月5日,吴仁宝激流勇退,将担子交给儿子吴协恩。吴仁宝表示,他应该趁当下脑子还不算太糊涂的时候退,等到脑子不太清爽了,可能会说错话,也可能会影响华西。

农民政治家的智慧 “不跟风,不盲从,坚持经济建设”

退下后,吴仁宝远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,村民提到“老书记”,多的是敬重和感激。围绕老书记有颇多传奇:比如捐出5000万元的巨奖;比如老两口住处仍是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楼房;比如有一斤酒量但从不在酒桌上表现。甚至于老人不喜欢坐飞机,去北京等地都甘愿开车长途颠簸等等。

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吴仁宝几十年坚持的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天早晨,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节目;每天晚上,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《新闻联播》。“这是两个没人敢打扰的时段。”吴仁宝借由这样的方式把握中国的时代脉搏。

吴仁宝有句口头禅:做人一定要活络。1978年,建设塑料纺织厂时,有人提及偷偷建五金厂时的窝囊,要求把工厂建得宽敞气派,吴仁宝的回答是:“量力而行,不讲排场,等经济效益上去了,一切再商量。”

记者给吴仁宝提了两个问题:过往的几十年里,他曾遭遇最难的事情是什么?另一个是和年轻时相比,如今的吴仁宝有何不同?两个问题各有所指,吴仁宝的回答亦相当精彩。

对于第一个问题,老人说千难万难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最难;对于第二个问题,老人的回答是:现在比过去更能看到自己的缺点。一席话完,一个睿智的农民政治家形象在脑中一下子活脱起来。

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的作者胡福明对华西村也一直十分关注,华西村“天下第一村”的名号正是出自他上世纪70年代对华西村的调查报告。对于华西村何以屹立潮头不倒,他的思考是,吴仁宝领导下的华西村,不跟风、不盲从,一直坚持了经济建设的主线。

吴协恩对父亲的总结也是如此,这位华西村现任掌门一如其父的低调,他热情地接待各路访客,并自信地介绍:“华西现在发展更好!”

(《钱江晚报》080501)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